《中国会计报》:二十年征程阔步二十载硕果累累
2014-10-23 03:27
来源:中国会计报 2014-10-23
自1994年国务院批准高等院校开设CPA专业方向以来,各高校开设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日渐成为定位明确、优势突出、国际水平的一流专业,成为亿万公众人人知晓、万千学子心向往之的品牌专业。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中注协已将CPA专业方向建设纳入行业人才战略当中,形成了“教学质量评估、师资培训、学生境外实习、共建实习基地”四位一体的行业后备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编者按
行业
一场CPA行业后备人才“造血”与“输血”行动
作为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上世纪80年代初,财政部正式恢复重建注册会计师制度。到1988年前后,全国仅有2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2000多名注册会计师和7000多名从业人员。
“中国搞市场经济至少需要30万名注册会计师。”扩大人才培养渠道、加快提升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199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财政部等8部委领导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中注协。正是因为这个文件,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教育。
自1994年在院校开设CPA专业方向教育以来,共培养学生3万余名,向院校共拨款1亿余元;顺利实施了8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其中包括两次实地评估;学生境外实习项目举办了9期,出境实习学生共777人;成功举办了9期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核心课程教师师资培训项目,共培训核心课程教师280人次。
以评促教
从1994年最初的7所试点院校,仅用了两年就发展到了23所院校。这期间,部分院校经过合并或因故退出,又或因教学质量评估末位而遭淘汰,目前的19所具备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院校已逐步发展成熟。
为了督促、激励各院校不断完善培养方式,改进教学手段,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方向办学质量,从2006年开始,中注协连续组织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对各院校的教学设施、师资水平、生源质量和教学效果等进行定量考核。考核结果不合格的院校,自动被淘汰。
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全国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院校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打破以往不论教学质量好坏平均分配财政专项经费的传统做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最初的评价指标中有不少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为此,我们修订了指标体系,并于2013年开始使用新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院校实施评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毓圭表示。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马永强表示,修订后的指标从教学质量(权重30%)、教学效果(权重30%)和参与行业建设(权重40%)等3个方面进行考核,并引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使用评价机制,对CPA专业方向教学与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境外实习
2005年,中注协发布了《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即“三十条”)。这是我国专业化市场中介组织第一个系统化的行业人才战略。其中,CPA专业方向院校教育被纳入其中,并成为行业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
为加强CPA专业方向学生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感性认识,尤其是对国际会计公司工作流程及审计方法的学习,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打下基础,自2006年开始,中注协每年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境外国际会计公司实习3个月。
时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刘仲藜对学生境外实习项目有过这样的评价:启动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学生境外实习项目,是从更基础的阶段培养符合行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高端人才,是为更快更好地打造注册会计师行业中国品牌的战略性工作,意义深远。
上海财经大学赵子妮是共计9期777名境外实习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她在实习日记中写道,在毕马威新加坡公司实习期间,觉得自己像一块干渴的海绵在不断地吸收知识的水分,“关于审计知识与经验,我的起点是零,但好在会计功底帮了不小的忙。”很多参与过境外实习的学生表示,3个月的境外国际会计公司实习,让他们这些连审计课都没有上完的学生有机会对编制工作底稿、抽查凭证等操作“亲密接触”,也对国际会计公司的业务操作流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2011年8月,中注协对境外实习项目进行了改革。按照实习与就业挂钩、学生与事务所互选等原则,通过学生境外实习项目搭建院校与事务所之间合作培养行业后备人才的平台。此后,第7期72名毕业生按照约定进入立信、中瑞岳华、大华、天职国际、致同、中磊、北京永拓等7家事务所工作,履约率高达96%。这标志着中注协学生境外实习项目改革达到了预期效果。
师资培训
核心课程教师的视野与水平,决定着所培养的CPA后备人才的素质。
自2006年起,中注协与ACCA联合共举办8期CPA专业方向院校核心课程师资培训(TTT)项目,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金融工具会计实务、会计行业热点、海外上市公司审计、案例教学方法、职业道德规范等主题进行授课。每年一次的培训还为老师安排去事务所、企业考察的活动。
今年8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黄洁莉参加了第八期培训。她告诉记者:“课程安排既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最新发展、综合财务报告等行业热点,又有管理会计促进财务转型、教学演示技巧等。通过培训不仅学习到了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更加深了院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樊斌表示,授课老师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有利于他们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去事务所和企业考察,有利于了解到用人单位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实务中面临哪些最难解决的财务问题,而这些事关他们能否培养出“接地气”的学生。
“不能仅满足于解释制度、准则、政策的教学方法,要努力培养自己将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理论与相关实务相结合的能力,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用扎实的理论及实务知识教育学生,培养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学生成为行业未来的高级人才。”陈毓圭提出期望。
共建实习基地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学习的理论需要通过参与实践来吸收和强化。
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对CPA专业方向建设提出国内“名校”与“大所”实现人才对接的思路和要求,推动事务所与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定向共建学生实习基地,为高素质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畅通渠道。
目前,19所院校均已与事务所建立了实习基地。
通过建立名校、名所之间的实习基地,学生、老师到事务所实习,可以丰富学生的会计审计实践经验,也可以帮助老师收集真实案例,提升教学效果。一些事务所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开展知识竞赛等,扩大了国内事务所在高校的影响力。
下一步,中注协拟推动国内大型事务所走向全国知名会计院(系),提高国内事务所宣传推广意识,帮助事务所树立品牌,使事务所在做强做大的过程中,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最终走出国门奠定人才基础。
院校
高校CPA专业方向锻造实录
19所CPA专业方向院校能否培养出符合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要求的人才,能否为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从1994年开始,CPA专业方向院校不断探索与尝试,从生源入口开始把关,通过课程安排、师资配备、模拟实验与校外(境外)实习以及毕业去向跟踪等多项精心的安排,全方位、全程推进CPA专业方向成为定位明确、优势突出、国际水平的一流专业。
高分优质者入选
生源优质,是培养优质人才的第一步。
“近5年来,我校CPA方向文理科招生分数均排名第一,成为最热门的专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顾奋玲告诉《中国会计报》记者,该校CPA方向招生始于1995年。19年来,已累计招生约1400人,为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在上海财经大学2012年CPA专业方向录取的46名学生中,文科最低分数线位居全校第一,理科位居第二。这些学生不仅成绩优异,而且能力较强、多才多艺,尤其是外语水平较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系主任王清刚表示,该校CPA专业方向学生中不乏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理科高考状元。
“我们的录取分数线位居四川省第一,其中会计专业录取线略高于其他文科专业,而CPA专业方向的录取分数又比一般会计专业略高。”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马永强说。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自这一专业方向开设至今20年来,19所院校历年的录取分数一直名列前茅,是高考状元最青睐的专业之一。
专业能力培养系统化
一名合格的CPA行业后备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如何才能培养出复合型、国际型、应用型的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会计审计人才?历经20年摸索,19所院校已经形成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注重学生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
在课程设置上,各大院校注重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以培养高端化、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为CPA专业方向的学生设定了4年所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框架:管理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国内外与专业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等。
“我们既考虑了学历培养基本要求,还充分考虑到注册会计师职业特点。专业课突出审计、税法、公司战略以及咨询服务类课程,培养方式注重本科学历教育与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培养、本土化教育与国际化水平提升的结合。”顾奋玲说。
复旦大学则对CPA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原版英文教材,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学校虚拟网络平台,同步开通各门课程。
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东北财经大学在一般会计课程基础上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宏观经济学等课程,同时加大双语授课比重,聘请国外专家讲学,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水平。
在师资配备上,各个院校均对CPA专业给予一定的师资倾斜,逐渐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授课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突出、教学效果显著的优秀师资梯队。
厦门大学会计系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外语水平,优化了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
一些院校除了自有的优质师资队伍外,还培养了一支由来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财会审计专家组成的兼职导师队伍。
综合素质提升创新化
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一些院校还在提升学生实操能力与综合素质方面不断探索创新。譬如,很多院校采取“校内模拟实验室+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上海财大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等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根据企业需要,每年为其输送实习生。
西南财大与东风汽车、燕山石化等共建了20多个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审计实务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场所和条件。
顾奋玲介绍说,首经贸从2014级大一学生中择优组建“CPA卓越班”。从大二开始,增加英文授课,学生培养与事务所对接,实习时间约占四分之一。
而北京工商大学独创的全英语教学实验班则是根据入学新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择优独立编班的,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均从国外引进原版教材,所有课程全部采用英语授课。
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这让19所院校的CPA专业方向毕业生一直保持着100%的就业率。
“CPA专业的毕业生既能紧跟市场需求,又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更受欢迎。”普华永道大连分所总监薛昕玉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对CPA专业学生的素质予以肯定。
从业者说
弱冠之年再启程
2014年,正值注册会计师行业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年”主题活动,也是CPA专业方向设立20周年。
财政部部长助理余蔚平指出,20年的CPA专业方向建设,使CPA专业方向已然成为社会广为认可的大学教育“热门专业”,为会计行业输送了优秀人才,要按照需求导向、机制先行、主体定位、统筹兼顾、合力协作、手段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使院校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
今后,如何巩固行业后备人才培养成果,完善与CPA专业方向院校的合作,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新问题。
“一门通”与“多面手”
作为首届CPA专业的毕业生,晁小燕现任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高级经理。以自身工作20余年的感悟,她为今后打算从事CPA行业的学生们提出4点建议:一是理论与实践并重,二是怀抱兴趣工作,三是要有高度责任感,四是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很想在学生时期多参加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对于立志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学生来说,提前参与实践可以尽早弥补不足。”晁小燕认为,CPA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第一时间了解会计审计准则、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理论和实践在不断更迭中予以更新,就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师牛建军表示,本科生要在工作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关键是在上课期间把书本知识系统地学好吃透,然后才能在实践中逐渐消化吸收、融会贯通。
从职业道德的角度,CPA专业需要客观、独立、公正。
“我们的工作需要对客户负责、对所在公司负责、对团队负责,还要面临监管机构的监管。这就要求我们拥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永恒的责任心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晁小燕说。
除了扎实的专业技能与良好的职业道德之外,一名CPA行业后备人才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技能、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等,成为“多面手”。
贴近市场需求
薛昕玉现任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大连分所总监。她曾是东北财经大学CPA专业95届学生。
在东北财大学习期间,薛昕玉在大学一年级时就接触到国外原版英文教材的翻译版。由于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注重课程与西方接轨,这让她在日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
站在“过来人”的立场,薛昕玉建议,CPA专业方向院校的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对注册会计师的最新要求。讲课教师要具有前瞻性思维,能为学生提供财务管理、国有企业改制等领域的最新方案。
中注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可以推荐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特别是行业领军人才给CPA专业学生授课,以案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院校可以与事务所和企业合作,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教师也可以藉此收集真实案例,丰富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效果。
开启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
站在新的起点,一些业内人士对CPA专业教育未来的培养思路与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王纪平表示,当前CPA专业教育的教材都是各个院校各自编写,缺乏统一的教材。他建议行业编写统一的教材。还有老师建议,将师资培训授课的内容系统地整理成知识库、案例库。借助远程网络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让更多教师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3年9月起,中央要求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高校学生定额拨款体系,财政部取消了CPA专业方向的专项支持资金。
中注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财政支持CPA专业方向教育已经20年,随着经济发展、体制改革以及各方面条件的变化,中注协将寻求支持CPA专业方向发展的新机制。
今后,在巩固CPA专业方向20年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要从“维系、调整、推介、完善”出发,进一步支持后备人才培养,巩固原有的19所CPA专业方向院校的地位。
一方面,要从“财政”一方支持扩大为“中注协、地方注协、事务所、院校及学生”多方发力,进一步扩大CPA专业方向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后备人才合作机制,运用市场化多元主体的力量创新合作方式,吸引更多合作方参与到后备人才培养中来。